股价刚创三年新高股票配资投资,实控人便急不可耐地宣布减持。博拓生物(688767.SH)似乎又给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出“暴涨即套现”的熟悉戏码。
8月20日晚间,博拓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的于秀萍拟通过大宗交易及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44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以最新收盘价45.03元估算,此番减持或可套现超过2亿元。至于减持理由,还是那句堪称万能模板的“自身资金需求”。
近期,博拓生物凭借“脑机接口”概念,在资本市场掀起一阵旋风。股价扶摇直上,创近三年新高,近20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33%,市值突破67亿元,市盈率接近40倍。
博拓生物真正的行情启动于政策东风。8月7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等政策思路。消息一出,市场情绪迅速升温,次日板块高开,博拓生物跟随板块行情大涨了11.79%。
有投资者通过互动平台询问公司在该领域的布局与进展,8月13日公司回应称“目前已进入科研性临床试验阶段”,但“尚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尽管缺乏具体信息披露,例如试验阶段实质、入组规模及初步疗效,该模糊表态仍迅速点燃市场热情,次日公司股价实现20cm强势涨停。
值得一提的是,博拓生物对该项目仅持有5%的股权,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微乎其微,既不构成业务协同,更谈不上战略转型。这场资本狂欢,更多建立在一则五年后才有可能落地的“故事”之上。
目前博拓生物主业仍为体外诊断,近年业绩剧烈波动,今年一季度业绩再降近八成,二季度或也不容乐观。
后疫情时代业绩“裸泳”
回看博拓生物的发展路径,堪称一场疫情催化的资本戏剧。
博拓生物自2008年成立以来,专注于体外诊断领域,主营POCT(即时诊断)试剂及相关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线覆盖传染病、药物滥用(毒品)、肿瘤标志物、心肌标志物及生殖健康等检测方向,是国内POCT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成为博拓生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公司研发的新冠抗体检测试剂于当年3月推向市场,迅速获得旺盛需求,驱动业绩爆发式增长。2020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与毛利分别同比大幅增长314.37%和624.53%。其中,新冠检测产品贡献了主营业务收入的75.16%、毛利的84.78%,成为公司业绩的绝对支柱。
然而疫情影响退潮后,业绩“裸泳”随之而来。2023年,公司营收同比暴跌76.75%,归母净利润骤降86.22%,新冠红利消退的影响彻底显现。
2025年第一季度,博拓生物业绩再度遭遇显著压力,营收同比下降35.20%,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77.97%。此次业绩深度回调主要受到外部政策突变与终端需求减弱的双重压制。
今年2月至3月期间,美国以所谓“芬太尼问题”为由,分两次对中国相关商品分别加征10%关税,累计形成高达20%的额外关税壁垒。该政策直接导致博拓生物毒品检测系列产品价格剧烈波动,致使该板块销量出现明显下滑。另一方面,由于今年一季度的季节性拉动效应明显减弱,进一步加剧了业绩滑坡。
进入第二季度,挑战仍在持续。受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冲击,公司自4月起对美出口业务一度陷入暂停。尽管近期美方暂缓执行部分加征关税,博拓生物也已加快恢复对美国市场的产品供应,但政策的负面影响毕竟已经产生,预计第二季度整体经营仍将承压。
值得警惕的是,据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北美地区(含墨西哥)收入常年约占公司总营收的三分之一,意味着美国政策变动对其整体经营影响会很显著。为应对中美贸易环境中持续存在的关税不确定性,博拓生物正加速推进美国子公司的本地化产能建设,以期通过本土生产规避高额关税,维持产品在美供应能力。然而该战略从筹备到落地仍面临诸多执行挑战,其实际成效尚待验证。
此外,公司检测业务规模极易受外部市场波动影响,毛利率起伏剧烈,全年业绩仍存在显著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实控人于股价高位宣布减持3%股份的举动,或许正透露出其对当前估值水平的一种现实回应。
股东群体“精准”减持之路
博拓生物的股东减持名单,正在变得越来越长。
公司实际控制人陈音龙、于秀萍夫妇及其子陈宇杰构成核心家族控制体系,三人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持有公司近50%的股份,形成高度集中的股权架构。其中,于秀萍直接持股16.71%,陈音龙除直接持股3.75%外,还通过杭州拓康投资及杭州康宇企业管理咨询等实体合计持有30.28%股份。
一边是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暴跌近八成、主营业务持续承压的经营现实,另一边却是借助脑机接口等概念炒作推高股价后,实控人急不可耐的高位减持。在业绩低谷期配合题材拉升精准套现股票配资投资,不得不令投资者对公司的治理诚意和内控动机产生深切质疑。当实控人都在忙于择机退出,谁在维护博拓生物的长期价值?